报告显示,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服务贡献新亮点。职业本科学校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32所职业本科学校开设的136个专业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占比达到92.6%。学校聚焦关键技术,联合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2021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均值达610.9万元,其中公办职业本科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均值达1531.1万元,彰显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职业本科学校重视职业培训,培训规模达到较高水平,2021年非学历培训时间中位数达5346学时,培训到账经费中位数为537.675万元。
报告显示,职业院校瞄准产业一线,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其中“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带动作用凸显,数据显示,“双高计划”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达739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达161万元,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中位数达63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3%、43.3%、5.5%。职业院校深入行业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建立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828件,较上年增加43.57%。其中“双高计划”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12件,专利成果转化数量超过50项的院校达到6所,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院校达到16所。
职业院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支撑。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农林牧渔产业的技术升级、业态调整和岗位变化,开展“全链条”人才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学农从农”意愿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共有55所高职院校被评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中职学校扎根农村一线,加大农业农村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2021年全国涉农专业点超过3500个,涉农专业学生近13万,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32万余人。
职业院校发挥区位和专业优势,成为文化传承“放大器”。一批高职院校抓住建党百年重要契机,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所在区域甚至辐射全国的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全国有16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传统特色工艺类专业,专业布点数208个,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2.6万,以人才培养、工艺传承与发展为抓手,传承创新传统特色工艺文化。中职学校深入挖掘当地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内涵,通过开设非遗专业、开发非遗课程、成立工作室和非遗社团、打造创业项目等举措,构建非遗文化教育体系,在中华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中积极作为。
报告从基础贡献、技术贡献、培训贡献、专栏贡献4个维度,以毕业人数、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公益性培训服务、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等定量数据为基础,遴选出60所全国服务贡献典型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