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草丛里看日落,顺便造了个字。”“甲骨文中有一个字,最简单却又最复杂。”“你的姓传承了多少年?”年轻的面庞,幽默的话风,与古老而神秘的甲骨文形成了鲜明反差。
“甲骨文方向毕业”,这是李莹在自己主页写下的第一行标签。今年2月发布第一个视频时,她自己也没想到会“火”。两个月内,20个作品收获了超千万的播放量。不少网友留言称希望她能坚持下去,“为往圣继绝学”。
2021年,95后女孩李莹硕士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甲骨文。求学之初,李莹也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晦涩难懂的甲骨文望而生畏——“比我想的难很多,释读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很长的时间积累。”
在导师陈年福教授的指导下,李莹艰难地啃下了甲骨文的经典著作,从看似枯燥晦涩的古文字中,挖掘和感受甲骨文的奥秘。
毕业后,如何让更多人领略甲骨文的魅力,李莹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坚持。她给每期视频定下基调,不仅内容要扎实精准,讲解还要通俗有趣。“每个汉字之所以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的生命轨迹。”对李莹来说,研究甲骨文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能将视频科普作为一座桥梁,将自己热爱敬畏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内心充实了,因为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陈年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其他学科,甲骨文专业的研究者数量较少。由于专业学者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很重,面向大众做科普的精力微乎其微。像李莹这样既有专业背景,又热爱古文字的学生们做视频科普,其实是弥补了这一欠缺。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雷黎明认为,在甲骨文科普短视频走红看似偶然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必然。“当下,对甲骨文等古文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已成了国家、社会、民众的普遍意识和共同理念。但很多时候,传播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途径仍然以传统书籍、报刊和专业性数据库平台为主,不仅价格昂贵,推广普及效果也大打折扣。”雷黎明认为,李莹用个人的兴趣点燃了广大民众的兴趣,同时巧妙利用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推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