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校 顶尖教育资源
会员登陆 账号 密码 会员注册|忘记密码

无痕智慧——父母的潜教育

作者:陈奕君点击:62次发布时间:2023-09-09 19:18:17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在子女个人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及人格的完形,“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被有意或无意地模仿着。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们的行为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成为孩子的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所以影响孩子的真正因素是父母的行为习惯。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最基础、最神秘的概念,是人类“不被意识所觉察、却被意识所排斥的那部分心理活动 ”,包括既往的创伤经历和情感体验。人与人的互动,少不了通过潜意识交锋。家庭环境中也是同样的,很多时候父母口干舌燥地对孩子讲了很多很多的大道理,讲了非常多正确的、有用的的话,但孩子就是不能如家长所想所愿,做家长期望孩子做的事,成为期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事实上,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显意识并不那么重要,真正影响到孩子的,是家长自己没有觉察到的那部分潜意识。那些在显意识之下透露出来的潜意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并逐渐成为孩子的潜意识。

父母的潜意识又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呢?不同的理论学派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模式;同时,父母是个体最直接的学习对象,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通过子女的直接学习这种方式传递给子女。孩子将父母视作榜样,并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学习,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对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而精神分析学派则用投射性认同来解释父母潜意识对孩子的影响:投射性认同是一种个体通过将自我或内心世界中不想要的部分转移到另一个外部客体的方式,实现对不想要的部分进行管理的一种幻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会把自己内心的一个想法投射给孩子,比如当父母认为孩子将来注定是个失败者时,孩子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语言性催眠下,也就会逐渐认同自己是失败者的“事实”。

父母的潜意识会在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好孩子,就要先改变自己的潜意识。

首先,父母应多鼓励、祝福孩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随便什么事,你要小孩怎么做,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事,求什么样的知识,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你要有一个法宝。就是‘鼓励’。”当孩子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时候,父母用肯定的情绪给到孩子祝福,那么这种肯定的情绪,就会形成巨大的正性能量,让孩子稳稳地接住,产生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心想事成。

其次,父母应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无论是为了使其子女成才的愿望得以实现‚还是为了避免孩子误入歧途,父母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加强自我修养、积极塑造塑造自我,同时积极地利用“榜样”的力量。若希望孩子快乐,那父母要先学会快乐。若希望孩子爱读书,那父母应常读书、爱读书。具体来说,在实施家庭教育期间自觉保持、加强“榜样”意识,并经常提醒自己以无损于“人格”的形象却又是适时而恰当的具体措施与技巧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结束之后则应该在保持晚节的前提下尽力帮助子女自选更为理想的光辉“榜样”以激励他们在其人生的征途上不断上进、展翅高飞(李景毅,王迎席, 1998)。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引导,有意识地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沟通最大的作用是信息的传递,但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中,沟通还能起到分享对与错的概念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父母可以在和孩子在日常的交流中,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孩子在模仿家长的言行这一过程中会逐步认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渐渐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无法逆转。孩子的教养深藏在每个行为背后,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能缺席。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说了什么更重要;父母的潜意识,比显意识更重要。父母们,行动起来吧,与孩子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陈奕君

心理学教授 博导。 中国微校专家组成员。

研究领域:家庭教育、儿童学习困难的诊断与矫正,个体身心健康的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测评诊断与行为矫正、心理测量学、性/性别教育、职场的压力管理、员工心理健康评估与咨询。

经历:

美国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教育心理学 硕士

 美国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学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  公共行政管理学院 教授

美国NILIE(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Leadership &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研究员

台湾树德科技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院长

台湾两性平等委员会委员

IHIA 高级健康管理师

中国心理学会质性研究分会常务委员

新娘杂志的心理测量专栏作家

科研成果

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 15 余部,发表期刊论文(包含 CSSCI、SSCI、EI、 TSSCI等)70 余篇。

代表著作主要有《高级心理测量学的理论与应用》(2016 年)、《儿童学习困难与心理行为障碍的理论与实务》等。